關西潮音禪寺
潮湧渡船頭,夕照東安敲暮鼓。
音波傳玉厥,朝飄北廓醒晨鐘。
音波傳玉厥,朝飄北廓醒晨鐘。
潮音禪寺佇立於鳳山溪畔、渡船頭旁,早年船隻常年往來渡船頭間,每當遊客在渡船頭上下船時,便可聽聞寺廟傳來暮鼓晨鐘、醒悟人心的鐘鼓聲,故潮音禪寺舊寺的石柱上刻有「潮湧渡船頭,夕照東安敲暮鼓。音波傳玉厥,朝飄北廓醒晨鐘。」之優美對可聯,句句字字娓娓地將「渡船頭」與潮音禪寺交相輝映的美名道出。
潮音禪寺成立之初,信眾為了要聽聞佛法,向鎮內文昌廟暫借一間房舍做為佛堂,由於空間狹小無法容納日益增多的信眾,西元1913年(大正二年),原名文化堂,屬「齋堂」形式,由當時四位關西地方紳士劉洋清(妙齋大德)、魏和(達圓大德)、梁金水(妙盈大德)、成大慶(達禪大德)共同發心購地、建寺,其建地與田園土地面積共一畝左右,至此潮音禪寺才正式有弘法利生之根基。西元1921年(大正十年)改為佛寺,於西元1931年(昭和六年)重建,寺廟整體格局由木匠大師徐清構造與監造。
寺廟簷下雕樑皆為手工雕刻,雕花雖不繁複,但精密細緻,寺廟建築外觀採燕尾瓦頂、斗拱、圓柱的建築風格,寺宇雕刻彩繪相伴而存,屬中國式傳統寺廟風格,為當地唯一寺院,為眾所依怙與皈向之寺剎。
西元2007年,悟禪法師接任潮音禪寺第七任住持。 悟禪法師對於正統梵唄有過人嗓音,得天獨厚,經續祥長老薰陶,以藥師法門修行為主。在悟禪法師答應接掌潮音禪寺住持後,便隨時駐守潮音禪寺,每天帶領四眾弟子唱誦早、晚課,早晨亦可聽到法師弘亮高亢的梵唄唱誦,讓寺院飄揚陣陣梵唄法音。 悟禪法師平時帶領信眾念佛共修、誦經拜懺、每月舉辦藥師法會與佛學講座,每年啓建八關齋戒、大齋天與水陸法會等,化導一方,充分發揮社教功能,故信徒與日俱增,為十方信眾佛法信仰中心。
寺中每日晨鐘暮鼓,故有潮音小鐘之美譽。大雄寶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,阿難尊者與迦葉尊者侍立兩旁。右邊供奉目犍連尊者,左邊供奉地藏王菩薩,佛像皆由名師塑造。殿內供奉莊嚴聖像外,亦舉辦各種法會,亦是宣揚大乘佛法的所在地。
正殿的優美對偈寫道:
潮流有信潮湧無痕遠溯祇園尊佛法
音覺金經音傳玉磬長依鷲嶺澄禪心
音覺金經音傳玉磬長依鷲嶺澄禪心
東西兩序為功德堂,分別書有「彩鳳山」、「渡船頭」。在左功德堂彩鳳山旁,另有藏經閣。
功德堂的優美對偈寫道:
潮湧渡船頭欲度眾生登道岸
音傳啣彩鳳常啣法旨諭人間
音傳啣彩鳳常啣法旨諭人間
寺的右前方為靈骨塔一地藏塔。東序有「理明講堂」,供奉泰國玉佛,場地寬敞明亮,為講經、開會之場所。西序為常住寮房,提供寺眾居住的房舍。
潮音禪寺落成後,妙盈法師(梁金水)擔任開山住持,三年後禮聘 妙果老和尚為第二任住持,任期幾年後,轉聘日本人佐久間尚孝(サクマ)法師接任第三任住持。西元1937年,擅長講經、梵唄及詩文的理明法師接任第四任住持,理明老法師特別禮聘其師常悟法師駐錫本寺,慈云教授梵唄,至此潮音禪寺梵唄可謂清風遠播。
日治時期,潮音禪寺譽有「台灣關西八景」之「南流野渡」、「潮音曉鐘」兩景美稱。「南流野渡」,指關西清治時期與日治時期的鳳山溪渡船頭;「潮音曉鐘」,為潮音禪寺佇立於鳳山溪畔、渡船頭旁,早年船隻常年往來渡船頭間,每當遊客在渡船頭上下船時,便可聽聞寺廟傳來的鐘聲。常悟法師在潮音禪寺教授梵唄時,常靜坐溪中巨石,不管潮水撲面,潛心苦修。
第五任住持悟軒法師,少繼師承梵軒法法鼓不墜,就任開始著手增建二層樓高的地藏塔,及建造理明講堂。 悟軒法師晚年得病,眼見潮音禪寺年久失修,寺院牆桓毀損,梁柱腐蝕,恐不堪風雨侵蝕,乃遠自泰國禮請真頓法師回台灣協助整修。
真頓法師見舊廟宇牆垣舊陋不堪,泥磚傾倒,認為整修潮音禪寺是一項大工程,建議拆掉重建,發動中外十方大德募集約一億泰銖,於西元1989年12月1日動工拆除舊廟,西元1990年鳩工興建,同年,真頓法師接任潮音禪寺第六任住持。西元1993年潮音禪寺新寺院竣工,台灣首座泰式佛教建築寺院圓滿落成。
潮音禪寺雖然外觀建築是泰國佛寺之形態,但是對佛法的宏揚則以中國大乘佛法為理念。
真頓法師長期居住泰國,法務非常繁忙,無法兼顧泰國與台灣潮音禪寺兩邊,真頓法師有鑑於此,以睿智的抉擇,禮請與潮音禪寺淵源深厚的悟禪法師,回到祖庭為教效力,期望能讓潮音禪寺的法音更遠播。
西元2007年,悟禪法師接任潮音禪寺第七任住持,悟禪法師陞座後,即盡心為寺院規劃前瞻發展更好格局,購置土地、鋪設道路、建造彼岸橋,以方便十方信眾通行之要津。 悟禪法師繼彼岸橋與菩提道的慈悲願力,為了讓潮音禪寺更添特色,致力於融合中、泰佛教風格,因此建造泰國四面佛、彌勒佛和莊嚴的三十三尊觀音聖像,與在寺內河堤邊經行步道,提供大眾在水邊林下思惟佛法、長養聖胎,並著重促進學佛風氣,成為佛教學佛與藝術的重鎮。
潮音禪寺是百年前,鳳山溪畔的渡船頭邊興建的,寺內有一棵百年的茄冬樹可為見證。現任方丈悟禪法師梵唄諷誦之聲音,猶如迦陵頻伽聲傳揚到整個娑婆世界,遍虛空都是曼妙的音聲。甘露法雨遍灑十法界眾生心中,受滋潤者無不熱腦消除,身心輕涼自在。法水流過之處眾生皆得福慧增長,永續不絕。梵唄有鼓山韻或海潮音源源不斷的湧入眾生之心田,聽聞者都能分辨出其出處、傳承。